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7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214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6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19篇
内科学   2005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272篇
特种医学   611篇
外科学   486篇
综合类   66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211篇
  3篇
中国医学   74篇
肿瘤学   4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324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9 毫秒
31.
目的:切割球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疗效评价.方法:对14例冠心痛患者17处病变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分析并短期随诊.结果:17处病变血管直接切割球囊治疗.由于全部病变为A型,成功率100%,7例支架内再狭窄全部扩张成功.17处病变血管切割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8例,无心包填塞,急性闭塞,急性心肌梗死及急诊冠脉旁路术发生,随访2~23个月,2例患者出现心绞痛,4例复查造影,1例发生再狭窄.结论:切割球囊冠脉腔内成行术安全、有效、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2.
目的应用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AMM)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后左室室壁运动的改变。方法全组45例,为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PTCA及支架植入的患者,在术前72h、术后72h及3个月时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AMM测量左室短轴基底段(二尖瓣水平)和中段(乳头肌水平)前间隔、前壁的收缩期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结果45例患者术后72 h及3个月检查显示,LAD对应节段(前壁和前间隔)的收缩期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P<0.01)。结论PTCA及支架置入术能迅速改善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室壁运动。采用AMM测量对应室壁节段的收缩期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能准确评价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 14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 2例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 ,主要狭窄段位于颈总动脉 14例 ,颈内动脉 12 8例。狭窄段长度 8~ 6 5mm ,平均 14 .5± 2 .5mm。 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腔内介入治疗者 ,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 ,1例患者因严重狭窄与扭曲 ,导丝无法通过而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 78.7% (6 4 %~ 10 0 % )下降到约 32 .4 %(0~ 5 8% )。 2例患者在支架置入过程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平均 6个月的随访中 ,无一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或脑梗死。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4.
紫杉醇可降解内支架防治犬血管再狭窄的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做携带抗增生药物紫杉醇的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 (BIS)防治血管再狭窄的效果。方法 以乙交酯 丙交酯共聚物 (PLLGA)为原料分别制备携带紫杉醇的BIS和未携带药物的BIS(裸BIS)。球囊扩张法建立犬双侧骼外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 ,将 8对紫杉醇BIS和裸BIS分别植入到 8只犬的双侧骼外动脉内 ,6周后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取出支架段血管行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评价。结果 裸支架组血管平均管腔面积小于紫杉醇支架组血管平均管腔面积 (775 86 μm2 vs113435 μm2 ,P <0 0 1)。裸支架组血管新生内膜平均增生面积大于紫杉醇组平均内膜增生面积(2 4 80 3μm2 vs 113435 μm2 ,P <0 0 1) ;裸支架组PCNA细胞阳性率高于紫杉醇支架组 (38%± 15 %vs 11%± 0 31% ,P <0 0 1) ,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作为载荷和释放药物的有效平台 ,通过所携带抗增生药物紫杉醇可以显著地抑制VSMC增殖和血管内膜的增生是防治血管再狭窄的新策略和理想手段。对于BIS的精确释放速率、紫杉醇预防再狭窄的适合剂量以及BIS的远期效果还需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价右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技术与疗效.方法 8例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9例闭塞患者,原发病14例动脉硬化、3例大动脉炎,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6±11)岁,接受介入开通治疗.经股或联合经右肱动脉途径入路行动脉闭塞段的开通、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其中6例应用颈动脉脑保护装置.结果 1例双向均未开通闭塞段,16例获得成功治疗.手术成功的患者中,狭窄和闭塞患者各8例,5例行单纯球囊扩张、11例球囊扩张后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血流通畅.完成治疗后6例脑保护装置均安全回收,无脑梗死事件发生.手术后随访1~ 66个月,平均(24±18)个月.术后10个月1例(置入支架者)再狭窄,球囊扩张后狭窄开通;1例大动脉炎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于脑梗死;其余患者均无缺血症状再发,超声及CTA检查(9例患者)SA血流均通畅.结论 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可安全、有效解决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自膨式小覆膜支架在动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5月应用自膨式小覆膜支架治疗动脉相关疾病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全组患者中,髂总动脉出血2例,颈动脉出血2例,左锁骨下动脉出血1例,下肢外伤性动静脉瘘2例,先天性动静脉瘘3例,锁骨下动脉瘤2例,急性主动脉疾病5例,慢性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4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9例。所有患者支架均成功植入,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治疗。随访3~36个月,平均16个月。2例颈动脉出血者术后12个月复查时发现支架闭塞,但无神经系统症状,其余病例复查多普勒超声和增强CT提示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自膨式小覆膜支架在动脉疾病治疗中,具有快速、微创、疗效确切等优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主动脉夹层在急性期死亡率极高,血肿压迫主动脉分支血管时,相应脏器出现缺血症状。传统手术治疗需要阻断主动脉血流,导致内脏或脊髓缺血时间较长,加上人造血管吻合口渗血、术后切口易出现并发症及需要长时间的重症监护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自从1994年Dake  相似文献   
38.
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恶性狭窄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气管支架治疗气管恶性狭窄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2011年6月在局麻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应用气管支架治疗气管恶性狭窄的25例患者资料,其中6例置入Z型不锈钢支架,19例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支架,观察支架相关并发症。结果置入Z型不锈钢支架的6例患者中,所有支架置入后即刻完全扩张,2例出现支架移位,随访期中支架再狭窄3例,其中肿瘤增生性狭窄1例,黏稠痰液阻塞性狭窄1例,支架断裂伴肉芽增生性狭窄1例;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的19例患者中,术中无支架移位,2例即刻完全扩张,17例术后3天~3个月扩张完全,随访期内支架再狭窄2例,其中肿瘤增生性狭窄1例,肉芽增生性狭窄1例。所有患者术后呼吸困难即刻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气管支架治疗气管恶性狭窄有一定并发症,但仍是一种作用迅速、效果显著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价术前腔内支架治疗左半结肠和直肠癌肠梗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利用CENTRAL、PubMed、EMBASE、Medline、OvidLww等英文数据库和CMB、CNKI、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全面检索术前腔内支架与急诊手术治疗左半结肠和直肠癌肠梗阻的比较研究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分析文献.利用RevMan5.1软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083例患者,其中随机对照研究5篇,回顾性分析9篇。与急诊手术相比,术前腔内支架组围手术期死亡率(RR:O.52;95%CI:0.30-0.93。P〈0.05)和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RR=0.46,95%U:0.31-0.70,P〈0.01),手术切除率提高(RR:1.90,95%U:1.33-2.70,P〈0.01),手术时间(MD=-59.77,95%CI:-87.51-32.04.P〈0.01)和术后排气时间缩短(MD=一10.78,95%CI:-16.67-4.90,P〈0.01):两种方法的永久造瘘率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腔内支架治疗左半结肠和直肠癌肠梗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优于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40.

Objective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losed, semi-closed and open-cell stent design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ent type and clinical outcome as well a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findings.

Design

A total of 19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unprotected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 as well as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W-MRI)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ree stent designs were studied: closed cell, semi-closed cell and open cell. Spearman’s Rho test was performed between the stent free cell area and the number and area of ischaemic lesions found after intervention. Adverse event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between the three stent groups (Zilver, Cook Europe, Denmark; Smart, Codman, MA; and Wallstent, Stryker, MN, USA).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stent free cell area and the number and area of new ischaemic lesions on DW-MRI (P = 0.023).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fewer new lesions with an open-cell design (Zilver; 12.76 mm2 free cell area) than with a closed-cell design (Wallstent; 1.08 mm2 free cell area).

Conclusions

Open-cell stent was related to a lower number and area of silent cerebral ischaemic lesions after unprotected CAS. However, clinical outcome, measured by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clinical neurologic assessmen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tent desig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